《把自己作为方法》读书笔记
现在要通过一切手段来自保,不允许任何人说话。
第一次知道项飙老师是在《得意忘形》的一期播客中听到的,那一期节目,主播请来了淡豹女士录一期节目,淡豹在聊天的过程中提到了人类学家项飙。第二次了解项飙老师是通过《十三邀》,许知远邀请来了项飙老师做节目。那期节目我看了两三遍,特别是他们在温州的那一段聊天,反复观看,觉得项飙老师特有意思。
《把自己作为方法》是我看的项飙老师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是《浙江村》。《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本书主要是提问者吴琦和项飙老师分别在牛津,北京,温州三个地方对谈,过程中吴琦会就一些问题向项飙老师发起的提问。虽然全文都是谈话的形式,但项飙老师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是很有深度,也很透彻。书中两位在交流的时候,项飙老师的一些回答,会让我很亲切,有一些想法也会让我之前一些模糊的,不成系统的直觉,通过项飙老师以一个比较概括的方式描述出来。
下面是关于这本书的一些自己的摘录。
比如关于国内社会的人际关系,工作关系,社会关系,这一段描述:
军训时我就知道,跟排长、连长套关系,决定了下一周基本的物质福利,即使不决定物质福利,也决定了心理上那种服从感,是荣耀和尊严的来源,所以心思都花在如何讨好他上面,人就变得非常紧张。
有时候和权威搞好关系,不仅仅是为了物质福利,也是为了精神寄托,心里的服从感是荣耀和尊严的来源。这一句话就大概解释了国内社会的各种乱象,以及我们深处其中的时候为什么有时候自己也会动作变形。自觉的或者不自觉的去需求依附于权威。
不放松是我的一个问题,在我的研究里这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因为不放松,一根筋地往下想,思想的发散性就不太强,创造性就会受到抑制。我调查时也有这个问题,我不太放松,不太能够调笑戏谑,比较欠缺跟大家打成一片的能力,也是我自己不太满意的地方。
关于是否和某个群体打成一片,我有一个记忆犹新的例子。上大学时候,有一次坐长途绿皮火车,春运的火车车厢挤满了人。我所在的车厢有一群农名工,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就属于那种很能和大家打成一片的人,过程中我看着他慢慢的,和比他年长很多的民工们打成一片,作为起码有五六个民工围着他坐成一圈,他仿佛就是那帮人的头。而在10个小时之前,其实他和这帮人并不认识。这个小伙子在我看来就是那种非常放松,能和各种人打成一片的人。而这个打成一片的能力或者我更愿意称之为习惯,和性格是有很强的关系。我也是不习惯和别人打成一片的那种人,多数时刻,我都愿意站在群体外围,看着。
偷窃成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前提是私有财产,如果没有私有财产就没有这个问题。
我们对腐败官员的揭露,却把大量篇幅放在男女关系上,而对这个人究竟怎么贪污、制度设计哪里有问题、贪污造成的具体后果又讲得很虚幻?
项飙老师比较喜欢Joan Baez的音乐,他人分析项飙喜欢的原因是:
她说你喜欢她是因为她的歌没有reference(引经据典),她讲的东西就是东西本身,不会背后还有东西需要你有额外的知识准备去理解。
关于有文革背景的伤痕文学
女知青被村干部奸污这种故事流传了多少年,完全是不成比例的(out of proportion)。奸污当然是犯罪,但那种故事一再流传,背后是有一定意义的,指向的是农民和城市的关系,是一种知青受难的述说。女知青是最纯洁的,结果在农村里被村干部糟蹋,最美的东西被最丑的东西给毁灭掉,文学的叙事结构是很清楚的,是典型的古希腊意义上的悲剧,效果也非常明显。
关于理解
理解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作为心理机制,一点都不难,如果说理解有难度,其实是一个位置问题,看你愿不愿意把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上。很多情况下人们拒绝这么做,因为有利益在里面。
我对知识分子的民粹主义有一种亲近感,比如俄罗斯二月革命等等,我不太知道这是从哪里来的,可能小时候觉得家长权威很重要,所以也形成了对权威的逆反,一切掌握权威的人,我看着都不太舒服。这个心理比较复杂,我没法自己分析,但我相信童年无意识的心态还是能够塑造人情绪上的驱动。我又肯定不会是革命者,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比较怯懦,在这个意义上我是比较典型的小资产阶级式的民粹主义。
关于美国反越战运动
美国的孩子们上街是因为他们明天可能就要上战场,会考虑战争的意义,要保护自己的生命
关于78年的高考
对农民来讲,恢复不恢复高考,对当时90%的农民来讲影响不大,但是恢复高考把此前的官僚和城市知识分子一下子拢进来,其实是一个政党和当时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精英的重新联盟。大学当然是搞精英主义,你看现在回忆恢复高考的人,很多都是干部子弟,从农村回到城市,不仅恢复了原来比较优越的地位,而且用这种途径在文化、道德上使自己的优越正当化、合法化。
关于国内的生活环境
新家庭主义,中国式逼婚,一定要生小孩,一定要买房子,跟这种单一化联系到一起。正因为“悬浮”之后,自己当下的行为本身不能产生意义,就有点原教旨主义,家里那点事儿成了人生唯一的意义寄托。
“认命不认输”也是一样。我们为什么会焦虑,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对今天没有清晰的认识,总觉得自己现在所处的地方不对,和自己认为的有差距。
项飙老师作为人类学家,观点很犀利,描述问题很根本,同时为人又非常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