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封城

农历新年大概在每年公历的2月中旬,我们中国人过完农历新年,一年才算开始。从2月中旬,到6月底,大概4个半月,生活在上海的人,因为新冠奥密克戎病毒的爆发,被迫居家隔离3个月。冬天被关起来,夏天“有序”放出来之后,发现一年已经过去了一半。

但即便距离6.1号解封已经过去一个月,生活里还是充斥着新冠,所有人在任何场合都带着口罩,去任何场所都要扫码,三天就要主动核酸一次,以便能够去公司上班,每个礼拜小区又会组织“大筛”,你也得参加,不然进不去家门,街上不开放堂食,不开放公共运动场所,不能去外地,仿佛只需要维持一个基本的上班-下班,创造剩余价值就可以是生活的全部。

工作

22年上半年,悬在互联网从业者头上的剑是裁员,因为经济下行,以及打击平台垄断等原因,各种互联网公司纷纷开始裁员,裁员幅度有的10%,有的20%,甚至有些裁员50%。我们这些从业者,身处其中,自然也受到了各种影响,整个人会处于一种很紧张的状态,对未来的预期也降到了最低。眼下,大家对未来的期望,可能也就只有先苟住,保住现在的工作,静静地等待春暖花开之时,再谋求新发展。

现在市面上有一种说法是我们过了发展的红利期,人口也开始老年化,接下来要在存量上谋发展。我自己是非常讨厌存量优化这种说法的,一是存量本来就应该优化(所有的科学发明,工程研发都是通过不断的迭代一步一步研究出来的),二是发展遇阻,就说是过了发展期,要优化存量,这怎么看都是一种典型的不是我能力不够,是时代的问题的甩锅行为。存量优化的说法放到个人身上当然可以理解,但放到一个巨型组织,就显得胸无大志,话术意图明显。乔布斯,比尔盖茨,马斯克,我想这些人是不会说我们现在处在存量时代,优化存量,这太扯了。

生活

三个月的封禁,生活自然只能全靠向内。 数了下,上半年看了20部电影,疫情在家有时间把李沧东的作品全都找来看了一遍;可能是因为李电影里面的场景和我们这里的城乡有点像,李电影里面的人物和我们在文化习性上相似性也比较高,加上李电影的艺术性,在疫情期间给了我一段很好电影体验时光。这些电影里面,印象最深的是《诗》,电影讲述一件发生在外婆和外孙之间的故事,故事波澜不惊,平淡如水,很难说为什么这部电影让我产生最多的连接,也许是外婆的个人魅力,人到古稀还保持诗性的不易让人感动,也许是故事有条不紊的节奏,个中原因很难描述。

此外还看了七本书,而且是都是五月份之前看的,后面两个月可能是因为疫情向好,工作也比较忙吧,看的比较少。上半年最推荐的书是《卡拉马佐夫兄弟》,另外项飙老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也非常推荐

军训时我就知道,跟排长、连长套关系,决定了下一周基本的物质福利,即使不决定物质福利,也决定了心理上那种服从感,是荣耀和尊严的来源,所以心思都花在如何讨好他上面,人就变得非常紧张。

这句话我经常偷懒拿来解释各种各样的社会乱象。

疫情期间,我把音乐软件换成了Spotify,看视频用YouTube,不看知乎,微博,取关twitter上中文博主,这些操作都让幸福感有所提升。特别是Spotify,比国内的一众音乐软件真是好太多。多说一句,对比telegram和微信,国内的各种文档和Google doc,只能说我们这个行业确实也还处在初级阶段,抄都抄不明白。

22年盛夏到了,换换心情,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