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 钱钟书 《围城》
我还没有结婚,所以也无从体验婚姻是否真如钱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座围城。倒是这世上许许多多的事情,还真如这句话所言,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前阵子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在美国硅谷生活工作的35岁左右男性面临的职业危机,或者说是两难吧。要么继续呆在美国,但职业天花板明摆在那里,生活也是一眼到头。选择回国,会有更具吸引力的薪资,权利,机会,但年轻的时候拼了命来美国是否又变得没有意义;而且老婆孩子还得继续留在美国,自己异地工作,没法照顾家庭,夫妻,父子关系会否变得浅薄起来。总之就是对现状无法感到满意,着急改变。这应该是一个很典型的围城思维。就像国内的程序员会觉得能去美国硅谷的大公司,如Google,Apple,Facebook工作才算是真正成功的程序员。不但可以肉身翻墙,赚取美金,还可以享受“民主与自由”。但身处美利坚的同志们可能也有自己的烦恼,比如如上文案例所讲的,事业发展有瓶颈,机会不如在国内多,父母亲留在国内,没法照顾,等诸如此类的。
的确,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围城事件。去大城市打拼的人觉得工作生活压力太大,留在小城市安逸舒服,反之小城市的人觉得大城市繁华,机会多,挣钱多。搞计算机的觉得其他行当的人没这么累,其他行当的人觉得这几年搞计算机的人挣得多。呆在大公司上班的人觉得自己创业的人酷,什么都自己说的算,创业的人却在抱怨投资人像祖宗一样难搞,自己每天都在透支着自己的身体,还是留在大公司打一份工,省心。总之,诸如此类,不甚枚举。每个人在某个阶段都会有围城思维,我经历过,其他人肯定也经历过。
程序员对解决问题这件事情有着近乎偏执的爱好,行文到这里,该是到写如何破解围城思维的时候了。但有些事情就像今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所演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中表述的故事一样,注定是没有答案,无从解决的。围城就是在那里,每个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得面对自己的围城,是进去,还是出来,亦或是出来后再进去,只能全凭自己的判断。运气好的,生活继续,吃饱睡足,心满意足;运气不好的,只能怪自己为何出城,老实呆着不好嘛之类的。
活到二十九,而立之年。今年的生日过的分外没劲,可能日子就是这样,年纪越大越觉得过生日是一种折磨。时间流逝,所谓理想,爱好都会随之消散,到最后只剩下买房,结婚生子,赡养老人等社会责任让你继续上路,不至于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