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

学生时代,没有任何的储蓄,对投资理财没有任何概念。工作之后,早期收入比较少,没有意识需要去做投资。我想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第一次亲手操作投资理财是通过支付宝的余额宝。记得早期的支付宝1万块钱1天有1块钱的收入,存10万块,一天也有个10块钱,可以挣一顿早餐钱。从这个角度来说,支付宝是大多数人的投资启蒙。

随着社会经验的增长,身边的同事朋友出现一些股民,慢慢的也就了解到股市。我第一次开户要到2015年尾了,也就是上一次A股牛市的时候;那个时候开户还需要去证券营业厅,不像现在直接线上APP操作就能完成。2015年,牛市正盛的时候,身边的人都在热火朝天的聊着股票,今天有什么股票涨停了,什么板块会是下一个大涨行情。耳濡目染之下,我也蠢蠢欲动,想去开户;为此还特意搜了一下离公司比较远的证券营业厅,因为担心在公司附近的营业厅遇到同事,会不好意思。可想而知,那个时候,我自己潜意识里觉得炒股是一件不光彩,不正经的事。

由于开户的不方便,所以我没有在牛市正盛的时候冲进去当作韭菜,后来A股大跌,从6000点不断熔断跌回2600点,牛市变熊市。不过那轮股市的大起大落,我还是参与进去了,方式是通过在支付宝上购买沪深300的ETF。

时间来到2016年,我终于开了A股账号,开始做一些股票的买卖。同时在那段时间,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带来的一个影响就是美股的英伟达暴涨,这让我注意到了美股。但买卖美股还是比较麻烦,需要香港的银行卡,需要换汇。开通账户的过程比较曲折,不过最终我还是把美股账号开通了,开始买卖美股的股票。

所以差不多在2016年年尾,我开始有了交易股票的工具。

教训

2017年的时候,接触到了P2P,我当时觉得那种年化10个点以上的是骗人的。但我还是在这个上面吃了亏,通过一些公众号的文章,我了解到一个创始人是百度的前员工,各路IT大V也会推荐的一家公司,他的年化一般在6-7%,看起来也不高;公司创始人是我“熟悉”的公众号博主创办的,加上我“熟悉”的技术大V推荐(年轻的时候觉得做技术最牛逼,而技术大牛推荐的东西更是不得了,是明灯,全都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让我觉得这个理财产品可以信任,于是便开始购买他的P2P产品。前后大概持有了三四年,从早期的2,3万到最后小几十万。最终在2019年,P2P爆雷,我在该平台购买的P2P,本金利息全都没了。后来我回忆起来,没有特别的沮丧,会有一些愤怒,更多的是自责,自责自己把辛苦挣来的钱搞砸了。

投资

从17年开始,我算是慢慢开始对自己的收入做一些简单的投资,从早期的余额宝,到沪深300 ETF,再到定投沪深300。慢慢的自己有点不满足于这一类的“稳健”投资,开始买卖股票。这其中买卖A股和美股的逻辑有点不一样;

A股市场以我当时的理解,认识的公司,比如银行,算是蓝筹股,除了买来打新股,投资属性还不如沪深300 ETF。A股中涨的好公司我一个都不认识,到最后只能还是买一些蓝筹,然后跟着一些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跟风买一点各类不知名公司的股票。如此操作了一阵子,都是以亏本结束;后来我就放弃了购买A股股票,因为我既没有消息,也对A股的公司不了解。但综合考虑,基于看多中国的逻辑,选择了继续定投A股沪深300 ETF。定投沪深300的综合收益并没有自媒体们吹嘘的那么美好,如果不在底部加仓,高点卖掉,收益会非常非常有限。

对于美股,从18年开始投资的这几年,收益几乎和大盘同步,18年负收益,19年,20年正收益,21年负收益(严重跑输大盘),22年打平。对五年的美股投资做一个回顾,亏钱最多的是自己买了自己看不懂的公司,比如LMNDCAN。这两笔投资还是看了犯了和之前购买P2P类似的错误;我在不了解这两家公司,没有使用过他们的产品情况下,因为一些IT大V的推荐,便投进去了;购买这类自己不了解的公司股票,一旦他开始下跌,因为自己不懂会造成内心恐慌,最后只好认亏离场。相反,如果买的股票是自己相对熟悉的公司,下跌的时候不会那么恐慌,22年的时候,我买的一些科技股,最多的时候亏损了50个点,但因为对这些公司算是比较了解,除了心情差点,也没有很恐慌,后来事实是这些股票也慢慢回暖了。

阶段性总结下这几年的初级投资经验。

  • 永远不要轻易相信别人投资建议 Do your own research.如果不了解某一领域,不要去投,因为好的公司也会存在价格贵的问题,不了解这一领域,就无法分辨价格是贵了,还是便宜。
  • 买的时候,和卖的时候,要理由一致。
  • 仓位很重要,有可能是最重要的。
  • 投资是一件长期的事情。
  • 虽然投资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但也要对自己的投资决策,year by year的去做review。
  • 购买的股票不要让自己寝食难安。

起初,我希望通过投资抵抗通胀,现在我希望从投资中获得快乐。通过学习投资,我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有了一些了解,对一家公司的优劣评判也从感性主观的判断逐渐转向通过数字量化来理解。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成长,成长就会带来一些快乐。